建宁信息港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中融基金总经理黄震:坚守定位和定力 谋求高质量发展“蝶变”

2022-08-26| 发布者: 建宁信息港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成立于2013年5月31日的中融基金,近日迎来了公司成立的9周年,2022年也是标志着公司“二次创业”里程碑式的关键...

  成立于2013年5月31日的中融基金,近日迎来了公司成立的9周年,2022年也是标志着公司“二次创业”里程碑式的关键一年。谈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,中融基金总经理黄震表示:“我们的企业文化氛围,提炼出来就是两个:一个是奋斗,公司从董事长自上而下都秉承奋斗者精神,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和顽强拼搏精神,永不懈怠;二是简单,公司各个业务条线的考核和评价都聚焦工作,人际关系简单,可以最大限度凝心聚力,共同进取。”

  发力四大投研条线

  打造投研核心竞争力

  截至2021年年末,中融基金总管理规模超过1500亿元(含专户),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到815亿元,全行业排名第47位,实现管理层战略规划的阶段性成果。

  回顾过往9年中融基金的发展历程,黄震表示,公司成立时间虽然不长,但总管理规模已跻身行业中上游位置,投研核心竞争力得到系统确立和提升。目前中融基金拥有权益、固收、数量和FOF等四大投研条线,形成以固收类业务为传统优势,权益类业务为转型重点,FOF业务重点布局,各业务条线协调发展的局面。

  黄震表示,在中融基金的职业生涯中,他印象较为深刻的有两个时期,一是2015年股市大幅波动期间,成立刚刚2年、正意气风发的中融基金就面临A股巨震,中融基金在这一阶段开始大力发展固收类业务,快速做大了公司规模和实力,同时,在2016年初公司组建了研究部,希望通过深度研究获取长期收益,为公司投研能力的积累打下基础;二是今年市场的剧烈震荡,在当前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中,同样需要公募基金、投资者和广大员工一起应对,市场的大幅波动也倒逼基金公司进一步完善投研体系,打好投研根基,注重练好“内功”,进一步提升公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

  在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上,同样绕不开“培根铸魂”的企业文化工作。在黄震看来,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性格,企业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,决定企业能走多远、走多久。

  他说,中融基金对企业文化一直非常重视,公司董事长王瑶很早就提出了“奋斗者精神”,这是中融基金企业文化的根基,在公司成立初期,团队就以进取的姿态大步向前,而今这一精神已经融入公司的血脉,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。

  据了解,中融基金在2020年就召开了企业文化的专题会议;2021年,公司董事长王瑶提出了“二次创业”,其中就包含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企业文化。当年,中融基金对标公司的实际业务和发展阶段,开展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征文活动,召开企业文化专题研讨会,发布企业文化升级版本,进一步明确公司愿景和核心价值观,并将之落实到公司的具体管理中。

  “促发展、补短板”

  提升投资者体验

  2022年是中融基金成立的第9年,也是开启“二次创业”的元年,在公募基金行业逐渐从高速成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,中融基金也将“促发展、补短板”作为工作的重点,全面提升投资管理能力、市场销售能力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运营管理能力、合规风控能力、产品创新能力等六大能力,实现公司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。

  黄震表示,在公司提出“二次创业”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中融基金的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短期管理规模、公司利润或业绩排名等具体指标,而是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内涵,希望在管理规模、产品业绩、团队建设、运营管理、品牌建设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力,力争上游。“我们没有设定很具体的数据指标,但提出了基于长期的战略和目标,希望能够通过3~5年的积累,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,为今后各项业务的进步打下基础。”

  在黄震看来,2019年以来股市行情较好,公募基金的发展也非常火爆,基金规模迅速扩张,尤其是近3年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。在行业高歌猛进的同时,也出现了基金经理明星化、产品营销娱乐化、基民投资粉丝化等不良风气。

  “行业这些乱象值得反思。”黄震认为,上述现象集中表现在基金公司过于注重新基金的首发规模,而要改变这种现象,一是要更为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,二是要更为关注基金的长期持续营销。

  他认为,对于基金公司而言,不论是开放型基金还是一年期的封闭型基金,只要打开申赎,基金的长期业绩、持有体验和服务都非常重要。比如,部分投资者获取收益了,他们就会记住这家公司和基金经理,未来在新发基金或持续营销时可能还会买回来,这对公募而言才是真正稳定的投资者。“因此,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要尤为注重打造优秀的投研业绩,做好市场的服务和支持,为持有人打造更好投资体验,并将持有人不断转化为我们成熟稳定的朋友。”

  作为机构业务起家,在业务发展上倚重固收类产品的中融基金,要实现公司业务结构的优化和更为平稳的发展,就需要在权益类基金、量化投资和公募FOF等领域推动多元化布局。据悉,从2019年底开始,中融基金就大力转型发展权益类基金,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逐年增长,整体投资业绩可观,客户的认可度也在提升。

  为适应权益类基金转型的战略,中融基金在渠道合作上,除了传统的机构客户外,也更为关注零售渠道和互联网渠道。“零售渠道的发力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,通过很长时间的合作,才能获得渠道的认可,也让客户长期赚到钱,认可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,这样的合作才是长远和稳定的,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去发展这方面的业务。”他说。

  “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就是持续改善和优化公司内部结构,核心目的是为了提升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和投资体验,业务方向上从固收和机构为主,转变为权益和固收并行,渠道上机构、零售、互金三管齐下,同时,重点布局养老FOF等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,不断提升公司的经营质量。”黄震称。

  坚守定位和定力

  培育细分领域竞争力

  今年5月20日,证监会发布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》及其配套规则。谈及新规对行业的影响,黄震表示,公募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发展到当前的水平,对国民经济、全社会资产配置、居民财富转型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,监管层适时提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是契合公募基金发展的一个本质、必然的结果。

  在他看来,新规对公募基金严守合规风控的要求没有改变,着眼于长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本质没有变化,新规适应当前最新阶段和要求,提出了新的监管理念,对基金行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乱象,进行了优化、完善和引导,这对基金行业是很有必要的,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、优化内部体制机制,是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性举措和铺垫。

  “中融基金要求各个业务条线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情况,学习思考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规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,并与公司的‘二次创业’战略规划结合起来,实现中融基金和行业整体高质量的共同进步。”黄震说。

  在公募基金大繁荣背景下,行业的结构性分化也愈演愈烈。近年来基金行业头部效应明显,中型基金公司尤其是一些刚成立的基金公司,经营上比较艰难,中型基金压力也较大。

  但在黄震看来,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有两大决定因素,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升级调整,这意味着产业升级转型存在较多结构性机会,也是做大权益类基金的现实基础;二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优化转型,未来理财产品要全部转型为净值化产品,公募权益类基金也会因此长期受益。

  在这个大背景下,他认为,资管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,不同的资管机构、不同机构类型中的不同公司,都将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寻找到发展机会,满足各类型投资者多层次、多元化的理财需求。

  落实到公司管理层面,黄震坦言,中型基金公司需要找准定位,保持定力。与“大而全”的头部公募相比,中型公募在资源和人力约束的条件下,制定了发展规划,就需要坚守战略定力,坚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能力圈,搭建适合自己的投研队伍、业务体系,扎扎实实练好内功,做好长期业绩不漂移,通过3~5年的长周期的沉淀,才有可能厚积薄发,形成公司在业务细分领域的竞争力,这才是突围之道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基金报)

文章来源:中国基金报
裂纹冰花漆 http://www.japous.net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建宁信息港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建宁信息港 X1.0

© 2015-2020 建宁信息港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