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宁信息港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请某些网友不要反复造谣

2022-09-21| 发布者: 建宁信息港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近日,一位头条号为“华中之声”的条友,在某文章下面发表评论,称“襄樊多次上京做工作要求人教社修改教材...
途虎

近日,一位头条号为“华中之声”的条友,在某文章下面发表评论,称“襄樊多次上京做工作要求人教社修改教材注释”。其原评论为:

“襄樊五次上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“做工作”并将过程上自己的报纸(襄樊晚报2003.7.18),“处理教材”。为了抢夺南阳诸葛亮,篡改不动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原文,@人民教育出版社竟把南阳注解为:今湖北襄樊一带!icon查看图片”

并贴出了一张《隆中对复出的背后》新闻图片。其评论截图见附图1。

笔者在此先不谈注释的对错问题,因为“修改”注释是人教社编辑工作者的行为,与襄阳无关。但是,其称襄樊人上京“处理教材”,令“人教社修改注释”纯属造谣!

首先,感谢这位网友贴出了新闻图片,因为有助于澄清真相。遗憾的是图片看不清具体内容。图片新闻内容属于事实,这是当年《襄樊晚报》的实际照片。

其主要内容为:

《隆中对》在1989年之前,长期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之中。后来因为教育局要求减轻学生古文的学习负担,就取消了一些古文,这篇文章也在其中。襄阳(当时叫襄樊)教育局长感觉到这是一个遗憾。

他的意思是,原本《隆中对》一直存在教材中,这对于襄樊隆中、襄樊这个城市都有极大的宣传作用,有利于襄樊的城市发展。但《隆中对》已经从教材中消失了,这个宣传渠道利好便不存在了。

于是,他向市领导提议想办法让《隆中对》这篇文章再重新回到教材中来。他这个想法得到了市领导的赞同。市领导便组织相关部门召开通气会,结果一致通过。很快,市领导班子针对此项任务,研究出了可行性工作方案。

一篇文章,想入选为教材课文,并非简单之事。好在《隆中对》原本存在于教材中,只是因为减负而下架,说明这篇文章本来就符合教材的入选课文要求。现在的问题,就是以什么理由让其再重新恢复到教材中。

襄樊智囊团们经过深入探讨,给出的理由是:《隆中对》节选自陈寿巨著《三国志》,揭示了著名成语“三顾茅庐”的来源,讲述了千古智者、忠臣楷模诸葛亮出山前向刘备提出的未来三分天下之战略奇策。这是一篇非常优秀,且充满励志精神和正能量的古文,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,被剔出教材实在可惜。

然而,《隆中对》能不能恢复到课本中,外人是没办法左右的。教材的编写,课文的选取,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工作,教育问题非同小可不得儿戏。教材的发行面向全国,教材的任何改动,都需要向上级教育部申请报批。所以说,人教社也是不能擅自作主的。

因此,襄樊教育局张局长半年期间五次上京,向教育部、人教社申请让《隆中对》恢复课本都无果而终。直到后面教育部又下达了减轻学生负担,调整教材内容时,襄樊教育局局长才发现《隆中对》又再次选入了教材中。

原来,是因为早在局长上京之前,襄樊市人大代表都已经向政协递交了“恢复《隆中对》选入教材”的提案,并被政协信息采集中心采纳。在襄樊教育局局长最后一次进京之时,教育部已经组织相关人员举行召开了专家评审会,听取了来自政协的提议,经过讨论通过了《隆中对》入选教材的建议。

《<隆中对>复出的背后》,全文内容主要是讲述了襄樊领导为了让《隆中对》重新进入教材,做了很大的努力,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,得到了回报。该报道并没有涉及到“修改注释”。

另有一篇刊登于《北京青年报》的《教科书能否承载地方经济发展》也披露了这件事,并且讲得更详细,更全面。这篇报道与上文内容基本符合。该报道揭示了所谓的“修改注释”事件的真相:

所谓的“襄樊领导做人教社工作‘修改注释’”完全是个伪命题,并不存在!

该网友提到的“注释”“南阳,郡名,在襄阳县一带”,并不是《隆中对》课文中的注释。《隆中对》里面并没有“南阳”二字,谈何注释“南阳为今襄阳一带”呢?

其实,所谓的“南阳,郡名,在襄阳一带”之注释,出现在本教材的另一篇课文中。另一篇古文叫《出师表》。课文针对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这句古文,对句中的“南阳”这个地名给予了注释,把“诸葛亮躬耕之南阳”解释为“在今襄阳县一带”,意即诸葛亮当时在南阳躬耕,具体位置是邓县隆中。放在今天,对应于襄阳隆中。而隆中,就是在襄阳县一带。

《出师表》中对于“(诸葛亮)躬耕于南阳”的“南阳”注释,是应用于这里特定场景的,高度针对性的注解。其注释是对诸葛亮躬耕地“南阳”这个概括性很强的宽泛地域名称的具体化、详细化。这个注释,仅仅服务于“(诸葛亮)躬耕于南阳”这句古文,显然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去。当然,也不能脱离了被注释的本体去看待,否则就成了“大地域位于小地名之中”的笑话。

这个注释放在被注释的本体中去理解,是没问题的,但提出来单独来看就成了病句。这说明,这个注释存在缺陷和漏洞,并不严谨。所以,人教社最终修改了注释为:南阳,郡名。诸葛亮汉末隐居的邓县隆中,在今襄阳县一带。

从记者采访实录中,可以看出,襄樊局长并没有涉及到《出师表》的注释事件之中。他只是做了工作让《隆中对》重新进入教材罢了。

《出师表》这篇古文,从多年以前选入人教版教材中直到《隆中对》复出事件发生时,一直都未曾调整变动过。几十年间,其对于“躬耕于南阳”之“南阳”的注释,一直都是“南阳,郡名。在今襄阳县一带。”显然,这个注释的采用,并不是所谓的襄樊局长的杰作。

这充分说明,事实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了。某些人完全就是在借题发挥,因为教材没有站队于其方而发泄心中的愤懑罢了。

某些人的素质如何,可见一斑。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建宁信息港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建宁信息港 X1.0

© 2015-2020 建宁信息港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